以下內容轉貼自:
「哥本哈根設計現場」水灣畔的黑鑽石(2006年,4月6日),大紀元電子報。上網日期:2006年4月7日。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6/4/6/n1279371.htm
你記不記得,總是常常聽到有什麼地方、或是地標建築,被稱為「最閃亮的珍珠」或是「皇冠上的寶石」等等。沒有想到,哥本哈根也有這麼一座被人暱稱為「黑鑽石」的建築呢!然而印象中,丹麥這樣講究簡約嚴謹的新教社會,好像很少跟華麗的鑽石聯想在一起。
從亞熱帶海島,想像斯堪地納維亞的哥本哈根,中間隔著的不只是重重的海洋與歐洲大陸,還有種心理距離的遙遠。在媒體上所看到的北歐建築風格,實際上親身體驗起來,到底有什麼差別?來到哥本哈根,我開始尋找答案;被稱為「黑鑽石」(The Black Diamond)的皇家圖書館新增建,就是我所邂逅的第一座重要的丹麥當代公共建築。
第一眼看到這「應該」閃亮的建築,照理說會讓人很驚艷,畢竟它的外號,「應該」讓它像鑽石切面一樣閃耀不已。可是這座於1999年九月落成的水岸新地標,其實在白日看來,樸實無華。
不過就像北歐的其他許多事物一般,「黑鑽石」不只是拿來觀賞用的。一直要到走進其中,巡梭在各個樓層,體驗了空間的各種層次後,我才開始慢慢享受它的規劃方式。
在城市從春末的沁涼變得暖和的第一個週末,哥本哈根的夜深了,我迎著空氣中的微風走過橋邊的水岸,不經意間抬頭望見圖書館新增建映在河中流動的倒影,襯著一輪明月,這才豁然明白,原來這顆黑鑽石,是要在黑夜中,才會閃現光采,透出溫暖光暈來。
那樣曖曖內含光的特質,此後在我前去尋訪丹麥當代建築的過程中,不斷重複這樣的主題。北國的設計者在設計思維上,似乎並不是一開始便著重在懾人的尺度或者營造出咄咄逼人的氣勢,讓使用者臣服於他們的設計之下;對他們來說,更重要的毋寧是使用者的舒適與心理感受,我在哥本哈根的許多地方,便都感受到這樣對於使用者的尊重與友善。
很多人以為北歐風格就是在外觀上使用很多自然材質、造型十分簡潔富有設計感、給人十分溫暖的感受、講究環保等等……不過,那些都已經是設計所營造出的「後果」。在這些丹麥當代建築上,我所感受到的是設計者為人們在空間中的處境所考慮的實用與舒適,那是設計真正的「前因」,包括眼前這座圖書館。
任何人進到裡頭,都會感覺到它的輕盈與容易親近。雖然是座深富傳統的知識文化典藏機構,但是新增建沒有沉重的歷史、富麗的古典風格。來到敞亮明淨的挑高大廳,停留一下,環顧四周,欣賞它開闊、迎向水岸的空間感吧!
新舊皇家圖書館之間的玻璃天橋是使用者的休息空間我在長長的電扶梯盡頭,悄悄觀察圖書館的使用者,特別注意到樓層之間的夾層,大約是走道或是樓梯間轉角部分有個小空間,非常安靜而私密,那裡有些疲倦的學生,正在靜靜休息著,從書海中暫時抽身出來。
我看到其中有個水泥盒子裡,正盤腿坐著一個小小的身影,雙手疊合,開始打坐起來。那幅光景,像是凝止的靜物,也令我想起Edward Hopper筆下那些安靜的身影,寂寞,孤立,尋找自己心靈深處的位置。那樣的寂然,不也是我們在追求知識、愛情、尊嚴、涅盤、成就……追求任何能讓我們心靈滿足的事物中,所經歷的過程與姿態嗎?
過了好一會兒,打坐的女孩似乎再度找到了平衡,張開眼,抖擻精神,然後起身拾起厚厚的書本,消失在寬廣的閱覽室盡頭,繼續她浩瀚未知的知識之旅。
新舊皇家圖書館之間以玻璃天橋相接
倚著欄杆,看著眼前的這幅景象,我想像著這樣一座圖書館,能給哥本哈根的人們,帶來什麼樣的精神富足。身旁兩部橫越中庭天井的電梯不斷將人潮送往迎來,大片玻璃窗外的水道,船過無痕;而圖書館的使用者,在知識的殿堂裡細細爬梳,尋找心靈的安身立命之處……
不管建築本身有多麼美麗而驚人,每次在腦海裡憶起這座圖書館新增建,真正浮現眼前的,卻是設計者也許在無意之間做出的一個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卻提供人們心靈寄託的一方空間。
BOX:圖書館網址:www.kb.dk 開放時間:建築主體於週一至週六於8:00開始開放;週日休館 參觀費用:圖書館以及地下室展廳均為免費 地址:Soren Kierkegaards Plaos 1 交通:搭乘Metro捷運於Kgs. Nytorv站下車,再往水岸方向步行約五分鐘;公車66
——轉載自 田園城市文化《哥本哈根設計現場》@